• 兰州都市网,欢迎您!
您现在位置:兰州都市网 >> 消费 >> 正文

餐桌上的年味——聊一聊古人过年吃什么

2019-09-29 11:45:21    来源:    阅读:1

作为一个生于七十年代的人,对过年的回忆和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同的。

现代的年轻人恐怕没有那种一年四季盼过年的想法了,毕竟时代发展了。可是我们小的时候,对过年的期盼可以用渴望来形容。为什么?因为那时大家都穷,平时哪有什么好吃的,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打打牙祭,开开荤。

餐桌上的年味——聊一聊古人过年吃什么

(七十年代过年)

我记得小时候过年,农村家庭一般会杀猪杀鸡,买酒买鱼。在更早一点的五六十年代,过的是大集体的生活,老百姓家一般是不能养猪的。到了七八十年代这种情况转变了许多,虽然生活还是不富裕,但过年杀只年猪,一家人在一起好好吃几天,还是大多数家庭能够做到的。

虽然七八十年代距今已经很遥远了,但在我的记忆里,过年的记忆全是那一盘盘的肉。没办法,平时难得吃到肉,过年的时候就要乘机放开肚子大吃。那时过年最受欢迎的就是肉,特别是大块的肉,也不论肥瘦,只要是肉,就感觉很幸福。

对于中国人来说,不同时代,过年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。那么,让我们回到古代,看看古代人过年都在吃什么呢?

首先要说明一下,古人过年和过春节是两个概念。古代把“立春”这个节气当做春节,而过年就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这二十多天。春节和过年合二为一,是民国初年的事,是北洋政府的规定。

餐桌上的年味——聊一聊古人过年吃什么

(古代过年)

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。“年”这个概念据说始于尧舜时期,是古代先人对四季的观察中得来的概念。中国最早的历法形成于夏朝,称做夏历。它将木星运行一宫定为一岁,一岁又分成十二个月,商代又加入了闰年和闰月的补充,“年”这个时间单位逐渐完善。

周朝将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,并学会了根据天上星宿运行位置来确定时令,历法越来越准确。此时也出现了“年”这个字,周人将五谷成熟的一个周期称为“一年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

先秦时期,各国历法并不一致,有以十一月做为岁首的,也有以九月谷物成熟做为岁首的。此时庄稼已经收回家,农事相对不太忙碌,大家有时间聚在一起庆祝丰收。先民们用谷物酿酒,宰杀猪羊三牲,放松一下一年来的劳累。这是“过年”庆祝的最早雏形。

在中国神话中,“年”是有它的形象的,据说“年”是一只怪兽,每到岁尾便要吃人。人们利用他怕火怕光怕响声的弱点,在门上张贴红联,家家张灯结彩,大放爆竹,吓走这只怪兽。当然这只是传说,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幽默。

餐桌上的年味——聊一聊古人过年吃什么

(包饺子过年)

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很多,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。但有一条是相通的,就是过年时不管贫穷还是富裕,大家都要尽量好好的吃上几天。因此尽管各地风俗不同,在吃喝上倒是一脉相承的。

先秦时期,每到岁末除夕,人们都在聚在一起饮酒贺岁。根据记载,“岁暮家家具肴,诣宿岁之位,相聚酣饮,至新年十二日,则弃之街衢,以为去故纳新”。这是古代过除夕的最早记载。

先秦时期的人民,除夕那天在搞好家庭卫生的同时,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,但是年夜饭不能全部吃完,要留一点点。等过完年将留下来的剩饭倒掉,表示除旧迎新的寓意,是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憧憬。

餐桌上的年味——聊一聊古人过年吃什么

(年夜饭)

到了汉代,过年时要饮椒柏酒。椒柏酒是由椒酒和柏酒组成的两种酒精饮料。《四民月令》记载:“除夕各上椒酒於其家长”和“正日进椒柏酒。椒是'玉衡 '星精,服之令人能老。柏亦是仙药。进酒次弟,当从小起--以年少者为先”的记载。由于椒多籽,象征多子;柏有长寿的寓义,所以在除夕之夜饮这两种酒的意义很明显,是对家族多子多孙、健康长寿的祝福。

在中国历法中,立春节气大多处于过年期间。所以立春之日,为了表达到春天的欢迎和对新一个四季的美好祝愿,从秦汉时期,就有吃春饼、喝春酒的风俗。“春饼”多以荷叶包裹,里面可以卷上新鲜蔬菜,代表又一个春天的到来。在吃春饼的同时,还要吃一个生萝卜,以红萝卜为佳,这叫“咬春”。据说生萝卜吃了能解春困,又能提高生育能力。这个风俗在北方比较流行,《天津志》上说:“妇女多食萝卜,谓之子孙萝卜”。

魏晋时期,开始有了正月初一饮“屠苏酒”的习惯。“屠苏”是一种中药配制的药酒,据说是华佗创制的,由大黄、白术、桂枝、防风、花椒、乌头、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,具有益气温阳、祛风散寒、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。

餐桌上的年味——聊一聊古人过年吃什么

(喝喝喝)

唐代名医孙思邈对“屠苏酒”十分推崇,每年腊月他都会送给乡亲们泡酒的药,让大家以药泡酒,除夕和正月初一饮用,可以预防瘟疫。由于孙思邈的药堂叫"屠苏屋",所以这种酒也有了个动听的名字——“屠苏酒”。

饮屠苏酒时一定要注意,要从最年轻的人开始喝,年长者后饮。苏辙写过一首《除日》的诗:“年年最后饮屠苏,不觉年来七十余”,证明年龄越来,越要在最后喝。对这个风俗的解释是因为过年时“少者得岁,故贺之;老者失岁,故罚之。”

苏轼写过一首《除夜野宿常州城外:“但把穷愁博长健,不辞最后饮屠苏。”苏轼不怕老去,认为这是自然现象,最后饮屠苏酒也不介意。今天在一些地方还保留这一习俗。

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,历来都被人重视。相对来说,这是一顿“饕餮大餐”,即使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古代,也会整十二道菜,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对应。这些菜中,一定要有鱼,暗示“年年有余”。而且除夕的鱼是不能吃头的,要留来正月初一来吃,这叫“有鱼(余)头”。古人年夜饭中还会有寓意勤劳的芹菜,象征会算计会过日子的大蒜,有象征长寿的面条,都是寄托着古人对来年的美好希望。

餐桌上的年味——聊一聊古人过年吃什么


推荐阅读:叶紫

声明:本网转载的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等信息,内容均来源于网络,并不代表本网观点,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。
0